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校长信箱:yangmei@yh8z.com
全站搜索
学生成长
团队生活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学生成长 > 团队生活
探寻先贤智慧 窥见思想之光——高一年级语文名著读后感
本文作者:北京市丰台区怡海中学 发布时间:2023-03-23  点击量:

导语
 
  乍暖还寒开学季,先秦诸子学习时。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先贤的智慧,也要培养学生立足现实、自主思考、形成独立思想的思维习惯,所以拓展阅读范围,提供现实情境,指导学生“以我手写我心”,进行了随笔写作。结果令人惊喜,现将学生习作与大家分享。


  读后感1
  读《侍坐》有感
  在《侍坐》这篇文章中,孔子对子路“哂之”,对曾皙喟然赞许,可能是因为曾皙站在了“民乐”的角度去谈他的理想。
  但我却喜欢子路,因为我是站在一个少年的角度去看。
  我喜欢子路,因为他性格率真,原文叫“率尔”。我喜欢这种不假思索的感觉,脱口而出的一定是心里话,是最真实的,别人说子路的言语中有些无礼,有些狂浪,但我想这就是“真”。我认为“真”是一种美德,做“真人”应该是一种追求。
  再来说他要干什么?他想在一个正受强敌侵略又有天灾饥馑的国家做官,使其强军且人人知礼,还说只用三年。有人说这是无知,但我认为子路这是无畏。他有着少年身上的激情,不怕事,即使很难,我也要顶着疾风逆雨,一直向前、向前、向前,轰轰烈烈的去向远方,那是一种不可抑制的激情,一种英雄的气魄。我去帮助一个正受大国侵略的小国,这是我心中的正义,那我就会去做,当仁不让。
  我心中的子路是正直、勇敢的、坦荡的、悲壮的。你能想象那种男人吗?他跳上战马说,我想去拯救主公我就出发!此行可能九死一生,可能一去无回,那便一去无回吧。子路的结局孔子早有预感,被叛军活活剁成了肉酱,他的结局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在我看来,子路骨子里有着那种“天地庄生马,五湖范蠡舟”的放浪,怎能叫人不喜欢他呢?也许在孔子看来,他的发言有失礼仪教化,故而“哂之”,但我觉得这不免有些悲凉。
  子路是壮怀激烈的子路,是英雄式的子路,我喜欢!
  读后感2
  《药》读后感
  在读《药》这篇小说前,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如今这个社会主义光辉洒满大地的时代,我们要去读一个身处百年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代的作者所写的文章?难道他的思想不愚昧吗?他所写的文字内容能与新时代相融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他的思想是怎么与现代的现实社会接轨的?带着上面的问题,我开始阅读这篇小说。
  读完《药》这篇小说之后,我开始思考文章的标题“药”,究竟什么才是作者想说的药?是文章中的人血馒头吗?我觉得不是。我认为我真正的药,是夏瑜他们这些革命党人,是他们要传递的先进的救国思想。
  既然这个是药那什么是病呢?是当时那个病态的社会,是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思想和文化。当我读到了大家都在说夏瑜“疯了”的时候,我的眼前突然出现了很多神态各异的脸,黑的,白的,他们麻木地呆看,他们在疯狂的笑,他们盯着我,看得我毛骨悚然!到底是谁疯了?是革命党人?是愚昧的群众?还是我?我的思绪开始爆炸了,我看到小小的一篇文章里涌出来一股洪流,当时的国民都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这时候出现的一小部分革命的、反抗的声音是对的还是错的?国民的眼睛一定是雪亮的吗?还是说群众里面有坏人?是不是当坏人多到了一定的数量的时候,错的也就变成了对的?……小说中的救国思想是药,是不是也代表着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洞察:学医救不了中国,只有用笔下的文字大声呐喊,来唤醒这些被时代裹挟的人。
  那么为什么现在要读百年前的这篇小说呢?是不是现代社会仍存在着小说揭示的问题?是不是这种问题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是不是小说里的各色人物仍然存活在当下?……我觉得自己开始走向社会的真实了,当然是相对的真实;我觉得我更加理解鲁迅先生了,当然相对理解。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隐含着一种残酷而艰难的使命,他敢于对整体环境的力量质疑,他敢于用自己的胸口挡住乱世洪流的冲击……我的思维不能洞穿先生的厚度,他远远超越了我的思维,把我挡在外面,我不再能用简单的几个词汇来形容先生。我的语言开始变得苍白、无力。
  所以,我想说:先生千古,是大家,是唤醒人们的守夜人,是民族真正的药。


  读后感3
  儒家思想之我见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代表人物,都是影响华夏民族深远的先贤。近日学了诸子散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儒家思想。
  喜欢孔子的美学思想。我觉得孔子的“礼乐治国”就是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乐”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礼”是维系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人在“礼乐”中可以修为自我,提升自己道德修养,成为“君子”,从而治理政事、改变他人和社会。
  喜欢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战国时期,诸侯国战乱纷起、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漫漫黑夜,没有谁把黎民百姓当人看。诸侯想称霸天下,想起子民来不是要劳力,便是要命,而翻开《孟子》,一股强烈的民本意识扑面而来。孟子的“民本”呐喊温暖着天下苍生,并且永不停息。为了推行“民本”“保民而王”的思想,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孟子敢对君王严正指责,甚至敢把君王拉下马。正因为孟子来了,子民的命运被重新解读;正因为孟子来了,老百姓开始有了一点被尊重。所以一想到孟子,便有一种从大地上升腾起来的温暖和力量。
  总之,儒家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一生学习,并实践中传承下去。


  读后感4
  道家思想之我见
  近日学了儒家著作《论语》《孟子》《庄子》中的代表作,感想颇深,尤其是庄子的“庖丁解牛“,让我更喜欢道家的理想追求和生活方式。
  庄子的思想中的“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我喜欢,那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工作都可以借此智慧。庄子写道”三年之后,所见无非牛“,这是庖丁经过长期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提升自我的一种做事态度。庄子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迂回智慧,做事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不要死磕,以免两败俱伤。而我也是一直喜欢用这些思维方式去学习和生活,顺其自然,做好该做好的,不想太多该发生的或不该发生的,抓住事物的根本即可,有时要学会迂回的做事。这种轻松自然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我感觉有点接近庄子的思想哲学,所以我更喜欢庄子哲学。
  庄子的智慧应该不是这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但我愿意今后继续不断学习,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轻松,达到“目无全牛”的境界。


  读后感5
  《药》读后感
  初读《药》一文,便感受到了当时社会如同一潭死水般的氛围,感受到了当时人们愚昧落后的思想,但文中的革命者“夏瑜”,他的存在却像是一声枪鸣,穿越死寂的上空,撕开了国民麻木的外表,露出苍白的思想。即便带来的火光转瞬即逝,但他始终坚守的革命火种永远在历史长空中闪亮。
  文中的主角华老栓一家在我看来是愚昧而可悲的。华老栓为给儿子治疗痨疾,拿出自己辛苦积攒的全部积蓄去买那所谓的“良药”,他当然不理解他手中那治病馒头的鲜血代表了什么,他不知道馒头上的血是一位想拯救如自己的人的革命者的鲜血,他不知道夏瑜他们在做什么,他只想让儿子好起来。然而最后,儿子依旧死了,曾经为买到药而欣喜若狂、充满希望的光明画面显得多么可笑!我不知道,华大妈给儿子上坟时,是否会怀疑或埋怨儿子曾经吃下的这副“良药”不起作用……
  画面转向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她作为一个贫苦妇女,儿子被自家亲戚夏三爷举报,自觉脸上无光,连给儿子上坟都选择没人的早上,却不料碰到了华大妈,所以她感到羞愧、踌躇。夏四奶奶不懂儿子,当然不知道儿子所谓的志向和理想,她看到坟上的花圈,只当作儿子被冤枉的“显灵”。
  但是正因为有那个花圈,我们看到夏瑜的死不是毫无意义的,革命之火并未熄灭,仍有无数革命者踏着前人用鲜血铺就的道路继续前行,一个人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个人会站起来,革命之火种可能会暗淡,但永远不会熄灭,它终会在这片华夏大地上燃起生生不息的烈火。
  放眼当下,我们身边仍站着许许多多如同夏瑜这样的革命者,他们或许是家喻户晓的英雄,或许是默默无闻、坚守岗位、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无名者,将来或许就是每一个在为民族复兴奋斗的你和我。
  鲁迅先生的伟大也许就在于此,文字中铭刻着为中华民族不息的革命精神。

结语
 
  这几篇习作最可贵之处,在于文章带着这个年龄的“率性”,写出了“我”的理解,表达了“我”的思想。这是教育的最关键所在,这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希望,教师的幸福感就源于此。所以很感谢孩子们的习作!也希望在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我们能看到更多孩子的作品呈现出的独立思想。
Copyright © 2019-2024 北京市丰台区怡海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9031162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40030号
联系电话:010-63798086 63792299-8113  联系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29号怡海花园内  联系邮箱:yh_school@sina.com    技术支持:龙禧科技